南方科技大學團隊破解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取光效率之謎
來源:
時間:2024-08-06 16:09:26
嘿,朋友們!在科學的奇妙世界里,南方科技大學的孫小衛講席教授和王愷教授帶領的團隊,最近在鈣鈦礦發光二極管(PeLED)和量子點發光二級管(QLED)的研究中,搞出了大動靜!他們的新發現,就像是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,為這個領域帶來了全新的啟示。

你知道嗎?在鈣鈦礦發光二極管(PeLED)和量子點發光二級管(QLED)的研究中,有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。最近發表的前沿研究成果竟然突破了 Ray Optics 的取光效率極限,這可讓大家都摸不著頭腦啦!有人說,是光子回收這個神奇的魔法讓取光效率大大提升,甚至覺得能達到 100%呢。
但是,孫小衛、王愷團隊站出來說“且慢”!他們以 PeLED 為例,把取光效率理論極限突破的原因講得明明白白,還告訴大家別對光子回收策略太樂觀啦!原來啊,PeLED 里有光子回收和微腔效應這兩個家伙在“打架”。

因為鈣鈦礦材料斯托克斯位移小,PeLED 內部就有了重吸收和再發射現象,這就是光子回收。大家覺得這能讓取光效率更高,是個好事兒。可團隊發現,每一輪回收雖然能讓發光增強,但能量也會被重新分配,損耗就變大啦。比如說,內量子效率下降 10%,效率就直接衰減一半,這可太嚇人啦!
而且,PeLED 通常因為鈣鈦礦層折射率高,有很強的微腔效應,能讓外耦合效率大大提升。但光子回收策略中增加發光層厚度,會抑制微腔形成,把微腔效應和珀賽爾效應都削弱了,這對提升效率可沒好處。
所以說,光子回收策略和微腔策略是在競爭呢!光子回收要滿足好多嚴格條件才能有用,還會犧牲微腔效應。大部分時候啊,還是微腔效應更靠譜。

南方科技大學這個團隊的研究,就像是給 PeLED 領域的未來發展指了一條明路。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,相信未來他們還會帶來更多驚喜,讓我們一起期待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