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當今科技不斷創新的時代,發光二極管(LED)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。中山大學的科研團隊在這一領域持續探索,近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要成果。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近日,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(微電子學院)的劉川教授和劉佰全副教授所帶領的團隊,在發光二極管(LED)研究方面取得了關鍵性進展。他們運用核/殼型膠體量子阱技術,對激子動力學進行了精準調控,成功降低了激子復合缺陷,實現了電荷注入的平衡,并抑制了膠體量子阱之間的能量轉移。這一創新性舉措不僅極大地提高了 LED 器件的效率,還成功地將其與薄膜晶體管和電路板相集成,達成了有源尋址,展現出“流水線”式的顯示效果。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1.jpg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膠體量子阱 LED 作為一種新興的納米晶 LED,憑借其高色純度、窄半高寬的電致發光性能以及可溶液加工的特點,在顯示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。團隊通過深入研究不同殼層厚度的核/殼異質膠體量子阱對激子動力學的作用,發現激子的產生與膠體量子阱殼層厚度存在緊密的依賴關系。研究表明,在特定的厚度范圍內增加殼層厚度,能夠顯著增強輻射復合效率,同時降低俄歇復合,從而大幅度提升膠體量子阱 LED 器件的綜合性能,實現了高效率、高亮度以及超低效率滾降的出色表現。其外量子效率高達 13.43%,電流效率達到 9.20 cd/A,功率效率為 6.04 lm/W。在二維納米晶 LED 紅光波段(600 - 700nm)中,這些指標均達到了目前已報道的最高水平。此外,當器件的亮度從 1000 cd/m²提升至 10000 cd/m²時,外量子效率僅從 13.15%輕微下降至 12%,這也是目前已報道的膠體量子阱 LED 中的最優成果。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通過與 PEN 柔性襯底相結合,成功實現了柔性膠體量子阱 LED,其外量子效率相比之前報道的最佳柔性膠體量子阱 LED 提高了 40 倍。研究團隊進一步借助大電流 TFT 驅動電路,順利實現了對單個或多個膠體量子阱 LED 的選通控制,達成了有源尋址和“流水線”效果的顯示。這一研究成果不僅為膠體量子阱 LED 的后續研究和應用開辟了全新的途徑,也為未來顯示和照明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思路與策略。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《Applied Physics Reviews》上發表,論文題目為“Exciton control enables high-performance colloidal quantum well light-emitting diodes”,并被選為亮點文章(Featured Article)。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該論文的第一單位為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(微電子學院),中山大學博士生胡素娟、東南大學博士生項文斌、中山大學劉佰全副教授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,中山大學劉佰全副教授、劉川教授等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,其他合作人員分別來自東南大學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、華南理工大學、香港科技大學。此項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62104265)和廣東省科技計劃(2022A0505020022、2021A0505110009)等項目的支持。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2.pngEeS全球led顯示屏排行榜_[顯示之家]
中山大學的這一研究成果意義重大,為膠體量子阱 LED 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相信在各方的持續努力下,這一技術將為顯示和照明領域帶來更多突破性的變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