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比森丁彥輝說2024年目標營收80億坐穩行業老三位置!
回顧2023年,艾比森成為了極少數「大幅雙增」的企業——收入增長約45%,首破40億,凈利潤增長高達52.7-72.4%,凈營業周期效率是產業平均水平的3-4倍。

再看近4年的數據:
2020年初期,受海外疫情影響,艾比森業績出現斷崖式下跌,但通過果斷執行“內外雙攻”轉型戰略,艾比森2021年實現翻盤逆轉,營收同比增張41.78%,在形勢嚴峻的2022年達成凈利潤同比大增578.03%,2023年則在不太理想的大環境下再次實現高速穩健增長。
可以說,艾比森是真正將「疫情之危轉為機」的典范。
由此,從營收、利潤、運營效率等方面可看出艾比森正走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,那么他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如何保證 2024年實現簽單80億的目標?
以下為問羅廷與丁彥輝董事長的對話實錄(略有刪減):
本次對話聚焦于5個問題:
■ 艾比森成功背后是否遵循了「竹子定律」?
■ “分好利”是丁彥輝的管理要訣?
■ “克制”是艾比森成功的關鍵?
■ 董事長未減一股且7次增持,這在5000家A股市場里都是罕見的,為什么?
■ 今年艾比森80億戰略目標,是怎么拼出來的?
問:丁董好,艾比森這幾年的突破有目共睹,我們先來看看亮眼的中國數據,中國業務區簽單占比47%,增長率達102.67%,高于國際增長。您雖說“歪打正著雙循環”,實際上是不是因為艾比森早年遵循了「竹子定律」?
艾比森丁彥輝:這是肯定的,我們早在幾年前就提出了「竹子定律」,這也是我們對公司工作指導的哲學思考。
而在早期我們打管理基礎階段,做了數字化建設,領導力建設、提升建設、流程體系建設等很多長期主義的事情。
制造業企業——戰略定成敗,管理出效益。“把戰略定清晰,把價值觀說透,把人用對,把錢分好。”這是艾比森以前定下來四大命門。
單把「戰略定清晰」這一件事情,我們就花了很長的時間。
花了一年時間,60多人核心管理團隊學習,請了一位老師,每個月來給我們上一天課,手把手教學。從流程體系建設,到最后變成數字化,這些都是短期內看不到效益,但長期而言必須要做的事情。
問:我留意到兩個關鍵節點,第一個是在艾比森剛剛創業之初,5年只做了600萬,但2008年就突破了1個億;第二個關鍵節點是2017年您重回艾比森之后,前面幾年也是緩慢增長,但今年首次突破40億(簽單52.96億元)。
艾比森丁彥輝:2001年,創業的時候,我可能還不知道「竹子定律」。
所以2001-2005年間業績沒做起來,我認為那是自然現象,算得上是自然生長,就沒長好。包括土壤不行,環境不行,能力不行等原因。
但是2017年之后,我們在內部做了變革——主題叫蛻變,我們前后花了三年時間去蛻變。
所以2019年開始,我們進行領導力建設、流程體系建設、數字化轉型;把戰略定清晰,把人激勵起來,團隊重新打磨等,這個是有計劃做的。
問:比如您剛剛所提到的內部變革,流程體系建設、數字化轉型等等,就是在持續扎根的一個行為。
艾比森丁彥輝 :那是當然了。
問:好,那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,從艾比森財報數據可見,艾比森這幾年進行了大比例分紅,并建立了兩級合伙人制度,這兩種方法都是通過“分好利”,來打造利益共同體實現良性循環,這是您管理的要訣嗎?
艾比森丁彥輝:激勵、分錢是個雙刃劍。
并非說(錢)分得越多越好,分不好可能會起反效果。工作做得好的人,如果錢沒有分好,可能對他的積極性是一種打擊,這是個雙刃劍。所以“把錢分好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按公司股份分紅是上市公司的常見做法。而艾比森通過員工持股計劃,對團隊進行激勵。所以我們建立一級合伙人(信念共同體)、二級合伙人(利益共同體),大家一起定一個機制去實現激勵,現在來看,這對公司穩定團隊、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有所成效。
艾比森丁彥輝:未來,我們還準備設三級合伙人,這些都已經在我們的戰略規劃里。
問:好的,第三個問題,著名投資家查理·芒格有一個讓人受用的思維方式——逆向思考看本質(反著來),有時候成功不是因為“做到了什么”,而很有可能是“不去做什么”,做對的故事我們常常聽到,這次想請您重點談下艾比森的哪些“克制”,幫助逆周期實現了亮眼成績單?
艾比森丁彥輝:某種意義上講,戰略就是「決定你不做什么,先說清楚你不做什么」。因為市場上的機會誘惑有很多,我反對盲目的多元化。
「被機會帶著跑」的企業(絕大多數)早晚都會出問題的。以及一些「被客戶帶著跑」的企業,客戶要什么他就做什么,沒有戰略規劃是不可行的;所以最主要是不做什么,戰略先把「不做什么」確定清晰,然后在選定不做的范圍,剩下就是要做的工作。
要做的部分,怎么把它定得非常清晰,一步一步做扎實;將行為、動作、指標互鎖,直至將現金流形成一個閉環,這是基本的戰略管理方法論。
而艾比森自身,我們也在不斷反思風險控制能力。
艾比森丁彥輝:2014年,艾比森在上市的時,按券商的估值64.8元/股,我們可以融10億元。
但后來來了窗口指導人,只能融2.6億,然后把券商的費用一減,實際上就融了2億。
我現在反復思考,如果在2014年給艾比森很多的錢,估計我現在已經做了很多很爛的事情。所以在2014年間,艾比森還擁有那么大的能力時,沒有那么多錢對于艾比森來說是幸運的。
因為沒有錢,所以艾比森沒有做盲目多元化的投資,就把自己鎖定在LED顯示領域。
問:上市10 年,您作為董事長未減一股而7次增持,這在5000家A股市場里都是比較罕見的,為什么這么做?
艾比森丁彥輝:2015年上市后,我在二級市場增持過一次;2017年也增持一次,前后兩次共2000萬;第三次在2022年定增2.6億;第四次買了公司的限制性股票,后來投資了睿電,包括現在這一次的限制性股票和可轉債,總計共有7次。
這些錢包括了我每年的分紅、獎金、工資,我全部都投進來了。首先我對公司還是很有信心的,從小到大也有感情在里面。更重要的是,我認為我可以把企業做得很好,我認為艾比森是我實現人生價值的道場。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做好,這是帶著一種責任使命感去實現的。
問:對公司的信心是一方面,從這幾年的成績看,確實您也帶領公司獲得了突破和升級了。不斷把錢投入公司,丁董也跟我們談談您的“金錢觀”?
艾比森丁彥輝:可能因為一些生活閱歷,閱讀的書籍以及一些信念。我是真的對錢沒興趣。馬云當年講這個話,人家就說他矯情,但我真是這樣的。
我曾經對我的生活總結過:我吃飯一碗面,睡覺半張床,我又不買奢侈品,又不坐頭等艙,我覺得所謂的財富自由(是)有房子住,不用擔心生活,剩下就是工作;每月有工資,每年有獎金,我認為是衣食無憂的,要那么多錢做什么?花錢去買別的公司的股票,我還不如買艾比森股票算了。
問:哈哈,很有道理,謝謝丁董分享。
問:最后一個問題, 艾比森確定了銷售額三年百億戰略目標,2024年則要實現80億。您預判明年產業將會出現哪些重要變化?而艾比森從產業和企業,中國和國際兩個角度出發,如何獲得增量?
艾比森丁彥輝 :我們每年基于DSTE戰略管理流程,在每年的3月20日、6月20日、9月20日召開戰略會議,并在每年1月份進行BP(Business Plan)匯報和簽署,實現閉環,這是一套完整戰略管理方法論。
2021年320會議上,我們就提出了:我們應該快速地去增長。
當我們感覺疫情已經過去了,就定下了“三年百億”的目標,所以才有后面的定增、定增后的執行,以及近幾年的快速發展。
我們當時提出:“內外雙攻,掌控節奏,以品牌、渠道、產品、組織為四大抓手,高效推進BP落地,穩步實現三年百億的階段性戰略目標”。內部管理一直圍繞這個目標展開。
所以到2022年底,我們制定2023年戰略的時,就非常清晰地提出:2023年,艾比森的銷售業績目標是52.2億;但是最后,我們做到53億。
所以就從2022年開始,我們就制定好了2023-2025年三年的規劃及目標。這些數字是我們經過各種嚴格的推理分析、行業的發展情況、競爭情況分析,以及結合我們自身的能力資源,做科學的決策。它像一個拼圖一樣,根據市場預測:我有多少客戶,我有多少業務區,組織怎么裂變,組織怎么支撐,資源怎么匹配等,最后做出的一個非常系統的業務布局和規劃。
比如預算精確到一塊錢,今年市場營銷費用要投1.3億,參加多少場展會,研發要投1億多,開發多少產品,在哪個市場跟誰競爭,哪個國家,哪一類客戶...我們制定了一個完全矩陣式的管理產品線、業務區、行業規劃及目標,所有的指標都是互鎖的,最后拼出了80億。
問:好的,非常感謝丁董,經過這次的《突破》,我覺得得出以下兩個結論:
1)艾比森交出高質量成績單當然是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,但是遵循“竹子定律”,先扎根,再瘋長,是重要的因素之一;其次,內部的流程變革和數字化轉型,確實給艾比森帶來了質的變化。
2)有時候成功不是因為“做到了什么”,而很有可能是因為克制、因為抵住了誘惑,“不去做什么”,而獲得更多。“有舍”最終“有得”。